物聯網孕育傳感器千億市場規模 傳感器芯片是關鍵零部件
Author:Views:
傳感器作為萬物互聯的基礎,在工業制造、智能汽車、通信消費電子等多個領域應用廣泛。而在當前社會,萬物互聯已然成為全球發展的大趨勢。由于它可以幫助人類將曾經不可知、難判斷的信息變成易獲取、更精準的數據,傳感器已經成為數字化社會非常重要的基礎設施。傳感器已滲透到諸如工業生產、海洋探測、環境保護、資源調查、生物工程、甚至文物保護等極其廣泛的領域。
中國國家物聯網基礎標準工作組組長劉海濤表示:“物聯網是超越智能化、超越互聯網的全新體系,其中所有的信息都不是人輸進去的,而是物聯網終端系統在實體世界中感知獲取的。”而這種感知的媒介就是傳感器。物聯網的大發展必然會帶動傳感器產業的大爆發。
由物聯網成就的新時代即將來臨,傳感器將被廣泛應用于食品工業、電子科技、智慧城市等行業之中,這也標志著傳感器的市場需求將與日俱增。據悉,2011年全球傳感器市場規模為828 億美元,去年全球傳感器市場規模達到了1587億美元。根據《2016-2021年中國MEMS傳感器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》顯示,我國傳感器市場產值已經超過1200億元,隨著物聯網技術不斷發展,未來五年傳感器產值將以每年30%的速度增長。
近日,工信部召開“智能制造發展對策研究”重大軟課題部長專題會,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指出,下一步將重點關注傳感器、工業軟件、工控系統,以及系統集成等智能制造發展的“短板”,系統推進智能制造工作。
除此之外,物聯網的發展也催促著行業標準的完善。這也將會推動傳感器產業的進一步發展。以無人機為例,目前全球無人機產業發展大熱。無人機被廣泛應用于社會生活各個領域。例如不久前亞馬遜為拓展市場開發的無人機送貨業務,以及中國各地的無人機監測交通、進駐農業領域或參與救災等,無人機產業的大熱離不開傳感器產業的發展。
我國的傳感器潛在市場極大,傳感器作為基礎產業將滲透到萬物互聯的眾多領域之中。然而我國國產傳感器市場占比不容樂觀。目前我國的高端傳感器芯片仍依賴進口,但這也側面證明了我國國產傳感器具有極大的上升空間。相信在政策大力推進下,國內傳感器產業將迎來春天,潛在市場規模達千億級別。
隨著經濟環境的持續好轉,市場對傳感器的需求不斷增多,據前瞻產業研究院報統計數據顯示,截止至到2017年全球傳感器行業市場規模增長至1955億美元,同比增長12.29%。初步測算2018年全球傳感器行業市場規模將突破2000億美元,達到2059億美元左右,同比增長5.3%。未來5年全球傳感器市場將保持8%左右的速度增長,到2024年市場規模將會達到3284億美元。
在國內傳感器千億市場,傳感器芯片是至關重要的一環,也是一切傳感器,乃至物聯網的關鍵零部件。傳感器芯片如同電子消費終端所用的芯片一樣,如果國內沒有本土企業在這一領域的發展,一樣被國外企業“卡脖子”。
廣州奧松電子有限公司自從2003年創立伊始,就獨立自主進行技術研發,先后開發了濕度傳感器、VOC傳感器、微流量傳感器、水蒸氣傳感器等。在傳感器芯片領域,從芯片設計、制造、封裝和應用,形成了全產業鏈閉環,成為國內傳感器行業唯一一家IDM模式公司。
奧松自主研發的傳感器芯片